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本病常见于儿童及老年人。在儿童,直肠脱垂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可在5岁前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较严重的,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周感染,直肠出血、脱垂肠管水肿、狭窄及坏死的危险,故多主张手术治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本病发病率已呈明显下降趋势。我科自2002年至今共收治本病患者25例,采用双层硬化法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府逐瘀汤出于王清任《医林改错》,药用:桃仁四钱,红花二钱,当归三钱,川芎一钱半,生地三钱。赤芍二钱,枳壳二钱,柴胡一钱,桔梗一钱半,甘草二钱,牛膝三钱。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配合当归、生地养血活血,使瘀血去而又不伤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入肺经,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胸(血府);甘草解毒通百脉以调和诸药。  相似文献   
3.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多因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入袭面部筋脉,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做蹙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停留于病侧齿部之间,病者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1].  相似文献   
4.
马月香  高慧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7):1174-1175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5.
目的:自拟肘膝膏治疗风湿类疾病160例的临床观察。方法:以川乌、南星、肉桂、细辛、血竭、乳香、没药、冰片、樟脑、凡士林自制药膏外敷。结果:160例,治愈60例,有效9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6%。外治疗法加强了口服药的疗效,通过经络传导皮肤的渗透作用,达到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拔痛蠲痹之功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温针灸联合温肠汤保留灌肠治疗脾肾阳虚性结肠炎,优于单纯应用其一疗法治疗.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90例病例,随机分为三组:温针灸联合灌肠组(联合组)、灌肠组、温针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三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温针灸联合灌肠组疗效显著;三组治疗后患者肠镜下结肠炎表现均有明显改善,联合组优于单纯灌肠组、温针组.三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黏膜愈合率分别为:联合组黏膜愈合率为50.0%;灌肠组黏膜愈合率为43.3%;温针组黏膜愈合率46%.结论:温针联合温肠汤保留灌肠治疗疗效优于单纯灌肠组、温针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中药汤剂加西药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西药抗病毒、营养神经治疗。观察两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和后遗神经痛。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止痛、止疱、结痂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无后遗神经痛出现,对照组有2例出现后遗神经痛。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明显缩短了止痛、止疱和结痂时间,疗程短,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清上蠲痛合剂对偏头痛大鼠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尾部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8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剂量:与等效剂量等容积),模型组(生理盐水剂量:与等效剂量等容积),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等效剂量,7.46 g/(kg·d)],清上蠲痛合剂高、中、低剂量治疗组[等效剂量,7.46 g/(kg·d)],舒马普坦组[等效剂量,4.5 mg/(kg·d),浓度是1 m L/mg],每组12只,采用硝酸甘油(GTN)皮下注射法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预防组连续给药6天后造模用药。观察挠头、爬笼出现时间,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三叉神经脊束核尾部C-fos蛋白表达。结果:治疗组(高)3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挠头次数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60 min和120 min挠头次数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治疗组(低)60 min和120 min挠头次数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治疗组(高)30 min、90 min和120 min爬笼次数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30 min、90 min和120 min爬笼次数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阳性组、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高、中剂量治疗组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阳性细胞数相对模型组有显著下降(P0.05);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治疗组高、治疗组中、阳性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上蠲痛合剂能明显预防和改善大鼠偏头痛发作,可能与抑制三叉神经脊束核尾部C-fos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清上蠲痛合剂对偏头痛大鼠的预防作用及对血清中β-内啡肽(EP)、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分组方法及给药方式采用硝酸甘油(GTN)皮下注射法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将成年健康SD大鼠36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88.29±7.60)g,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剂量:与等效剂量等容积),模型组(生理盐水剂量:与等效剂量等容积),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等效剂量,7.46 g/(kg·d)],以上每组12只。预防组及模型组连续给药6 d后造模用药。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方法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观察其耳红、甩头或挠头、爬笼出现时间、次数及持续时间等行为学指标后,采用酶联免疫法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EP、CGRP、NO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β-EP含量较正常组下降(P0.001);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大鼠血清中β-EP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CGRP和NO含量较正常组升高(P0.001),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能抑制上述改变(P0.05)。结论:清上蠲痛合剂能明显预防大鼠偏头痛发作,可能与调节机体CGRP、NO、EP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